当前位置: 开云在线登录 >> 政策理论 >> 正文
“双高计划”建设案例:从政策到实践
2022年05月10日  

202012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绩效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绩效管理办法》);20224月,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开展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工作,要求学校层面的评价指标以《双高学校建设数据采集表》(详见《绩效管理办法》附件1)为参考,专业群的绩效评价指标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数据采集表》(详见《绩效管理办法》附件2)指标为参考。上述两个文件均要求提供案例,旨在提炼高水平学校和专业群建设硬核成果,展示“双高”建设最佳实践。作为客观真实反映学校和专业群绩效的文本信息,建设案例是“双高计划”从政策到故事的知识中介,旨在展示在国家形成“一批有效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政策、制度、标准”方面的贡献度。围绕“双高计划”十大改革发展任务,结合“双高”建设政策要求和院校实践,总结提炼建设案例,为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奠定研究基础。

一、“双高计划”建设案例概述

(一)基本要求

“双高”建设案例是客观真实反映“双高计划”学校和专业群建设绩效的文本信息,旨在展示在国家形成“一批有效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政策、制度、标准”方面的贡献度。《双高学校建设数据采集表》要求“双高计划”学校提供5个左右反映十大建设任务的案例,原则上每个案例字数不少于500字;《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数据采集表》要求“双高计划”专业群需要提供5个左右反映专业群九大建设任务的案例,每个案例字数不少于500字。理念和举措是案例的一体两面,因此,案例要做到有想法、有做法、有说法。有想法是要与建设方案、任务书相对应,有做法是要与数据(信息)采集表中的举措相对应,有说法是要与绩效自评报告相对应。

(二)特征功能

“双高”建设案例源于《建设方案》《任务书》,忠于《建设方案》《任务书》,同时又要高于《建设方案》《任务书》,其具有三大特征——客观性、典型性、影响力,客观性要体现出参与者的真实状态,典型性着重反映双高建设内容相关度、显示度、区分度,影响力要体现双高建设的增值赋能情况。“双高”建设案例的功能包括对内和对外两部分,对内功能体现在指导实践、改进工作、深化研究上,对外功能体现为硬核成果的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方面。

(三)撰写原则

撰写“双高”建设案例要把握以下三个原则,即目标导向、成果导向、效益导向。目标导向体现在对接国家战略、响应改革任务、紧盯“引领”、强化“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等方面;成果导向体现在建设机制、推进策略、建设任务完成进度、阶段目标实现程度、建设经验、发现问题、改进措施等方面;效益导向体现在双高绩效目标实现贡献度、高水平学校和专业群社会认可度、地方政府(含举办方)重视程度,以凸显“高”、彰显“强”、体现“特”,同时要及时总结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和制度模式并积极推广。

二、“双高计划”十大改革发展任务

“双高计划”有十大改革发展任务即加强党的建设、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提升服务发展水平、提升学校治理水平、提升信息化水平、提升国际化水平,可概括为“一加强、四打造、五提升”。

(一)加强党的建设

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引导广大师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将党的建设与学校事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学校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建设,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1]

(二)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加强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加强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养成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品质。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率先开展“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在全面提高质量的基础上,着力培养一批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

(三)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对接科技发展趋势,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建设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于一体,资源共享、机制灵活、产出高效的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促进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深度合作,建设兼具科技攻关、智库咨询、英才培养、创新创业功能,体现学校特色的产教融合平台,服务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专业群集聚度和配套供给服务能力,与行业领先企业深度合作,建设兼具产品研发、工艺开发、技术推广、大师培育功能的技术技能平台,服务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发展[1]

(四)打造高水平专业群

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依托优势特色专业,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校企共同研制科学规范、国际可借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建设开放共享的专业群课程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基地。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探索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深化教材与教法改革,推动课堂革命。建立健全多方协同的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1]

(五)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

以“四有”标准打造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队伍。培育引进一批行业有权威、国际有影响的专业群建设带头人,着力培养一批能够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合力培育一批具有绝技绝艺的技术技能大师。聘请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兼职任教。建立健全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体系。建设教师发展中心,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创新教师评价机制,建立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的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1]

(六)提升校企合作水平

与行业领先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把握全球产业发展、国内产业升级的新机遇,主动参与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实质推进协同育人。施行校企联合培养、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推进实体化运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吸引企业联合建设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1]

(七)提升服务发展水平

培养适应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以应用技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加强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促进民族传统工艺、民间技艺传承创新。面向脱贫攻坚主战场,积极吸引贫困地区学生到“双高计划”学校就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广泛开展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领域,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积极主动开展职工继续教育,拓展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1]

(八)提升学校治理水平

健全内部治理体系,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体系,形成学校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体制机制,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发挥咨询、协商、议事和监督作用。设立校级学术委员会,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设立校级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材选用委员会,指导和促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作用,审议学校重大问题。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扩大二级院系管理自主权,发展跨专业教学组织[1]

(九)提升信息化水平

加快智慧校园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消除信息孤岛,保证信息安全,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推进学校管理方式变革,提升管理效能和水平。以“信息技术+”升级传统专业,及时发展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兴专业。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需求,推进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共建共享,助力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建设智慧课堂和虚拟工厂,广泛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1]

(十)提升国际化水平

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参与制订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开发国际通用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高质量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探索援助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的渠道和模式。开展国际职业教育服务,承接“走出去”中资企业海外员工教育培训,建设一批鲁班工坊,推动技术技能人才本土化[1]

三、“双高计划”建设案例举要

“双高计划”建设案例举要围绕这十大改革发展任务展开分析,案例主要来源于“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有部分为非双高建设单位,以凸显“双高计划”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的价值与功能。

(一)加强党的建设

1.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党建引领育人,以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学生“千日成长”。高职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大约1000天,学校创造性提出并实施学生“千日成长”工程,其主线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其核心是过硬的思想素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学校党委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实施“多个教师上好一门课”的专题组式教学改革,开展“新闻速递与时事点评”“精彩三分钟”等课堂创新活动;依托明理学院教育学生明德理、明事理、明学理、明情理,学生的理想信念、感恩意识普遍增强;依托各素质教育平台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学生的责任意识、综合素质普遍提升。

2.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红色匠心文化育人,传承创新立德铸魂。学校建成“七个一”即一场(红色文化广场)、一馆(校史馆)、一园(机床文化园)、一廊(企业文化长廊)、一港(思政教育温馨港)、一空间(VR智慧思政践创空间)和一中心(虚拟铸造文化中心)的综合文化育人实践平台,“校内研学+VR体验+工坊创练”三维融创式爱国主义实践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教学方案征集活动一等奖,创设陕西省高职院校首个学、做、研、创立体化思政课实习实训基地——“学马研习•践创空间”,举办“秦马笃行”思政沙龙。

3.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引导专业课教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涌现出一系列典型教学案例,如红船精神引领校企融合共育红船工匠——《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又如“交强险”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再如基于“我爱机械”的机械零部件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二)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1.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推进全课程育人。学校印发《关于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推进全课程育人的意见》,制定并实施校院两级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开展课程思政领航学院、领航专业建设。持续开展“全校师生同修三门思政理论课”——《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活动。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获评国家、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外贸单证课程”获评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校被评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校,7门课程入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项课题立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20216月,党委书记周建松作为全国高职院校代表在教育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会上作交流发言;学生作品《打赢绿水青山保卫战——国内首款漂浮式太阳能生态循环净水系统》荣获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决赛金奖。

2.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全产业链专业群支撑高技能人才培养。学校践行“专业建在产业、产业促进专业、专业服务行业”原则,组建了国内首家覆盖上游芯片设计到下游移动业务应用全产业链的移动通信专业群,以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为龙头,以物联网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骨干,以微电子技术、信息安全与管理为支撑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群,与移动通信专业领域龙头企业建成华为ICT产业学院和深信“芯火”产业学院,全面支撑产业人才培养。学生荣获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光电技术项目金牌,代表我国参加2022年上海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3.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打造“数智杭职,工匠摇篮”。学校实施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422名学生入选“达利金顶针”“奥的斯金蓝领”“吉利汽车验证师”等特色学徒班,第四届“杭州工匠”孟伟老师入选2021 年“浙江工匠”培养项目人员名单,陈楚老师被认定为第五届“杭州工匠”,刘明杰于201911月获得第十五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学生组决赛钳工赛项第1名,并于202071日与学校签订就业协议成为学校教职工。学校牵头主持“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浙江工匠精神研究》,入选浙江省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暨职业体验基地,毕业生留杭就业率连续五年居浙江省高职院校首位。

(三)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1.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系统重构技术技能平台推动服务创新。持续放大“行业、校友、集团”的共生态办学优势,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服务万亿金融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省级平台助力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赋能嘉兴市科技金融、衢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科技金融创新研究基地、中东欧研究基地入库浙江省软科学研究基地。制定全国首个融资租赁行业团体标准《融资租赁行业诚信企业等级评定规范》。中标世界银行“浙江省世行贷款项目实践与流域综合治理研究”咨询项目。发起成立全国智能财务职业教育集团,成立经济社会与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深化政产学研合作通道,形成学校-政府-行业-企业专家团队集群,推进智库成果转化。

2.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标准起草与制定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学校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中心、山东省农产品贮运保鲜技术重点实验室参与制定我国电商冷链配送领域首个国家标准《电子商务冷链物流配送服务管理规范》,参与起草国家标准《冷藏、冷冻食品物流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服务规范》、邮政行业标准《鲜活水产快递服务要求》、地方标准《水产品冷链物流数据元》、团体标准《食品追溯区块链平台服务能力要求》;参与的《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求》国家标准通过预审查,行业标准《鲜活水产快递服务要求》通过审查,地方标准《连锁商超生鲜食品追溯操作规程》和《重要产品追溯操作规程-干海参》通过审查,团体标准《食品追溯区块链技术应用要求》发布;主持申报的标准《果蔬压差预冷技术规范》获农业农村部立项;参与起草的地方标准《冷冻水产品移动货架通用技术条件》正式实施;参与制定的行业标准《食品冷链末端配送作业规范》、团体标准《团餐食品流通追溯管理规范》《食用油流通追溯管理规范》公布;《饲料中大环内酯类药物残留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饲料中抗病毒类药物残留测定 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禽蛋中大环内酯类药物残留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饲料中敌百虫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4项地方标准通过标准审查会审查。

3.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士专家工作站打通技术技能积累与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20173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领衔的重庆市首个高职院校“院士专家工作站”落户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作站将与相关企业联合打造“院士领衔、产业支撑、服务生产”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新模式,搭建科研创新平台,致力于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新高地建设。20207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行动计划项目——学校刘人怀院士专家工作站落地成都市新都区,共同建设以“联合生物加工处理餐厨垃圾”为主的新都绿色循环科技产业园、搭建人才培养与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推进技术技能积累和科技成果产业化[2]

(四)打造高水平专业群

1.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管理专业群。聚焦数字普惠金融和浙江万亿金融产业发展,升级金融专业、互联网金融专业两个国家教学资源库,以金融管理专业为核心,与国际金融、农村金融、互联网金融、信用管理等专业构建“数字金融+普惠金融”融合共生的专业群。金融管理专业聚焦金融机构一线,培养精操作、善理财的金融工匠人才;国际金融专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外语精通、国际业务娴熟的国际金融人才;农村金融专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培养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小微金融人才;互联网金融专业瞄准“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培养精通互联网信息技术、熟悉新金融产品创新的金融科技人才;信用管理专业专注社会信用体系与良好信用生态环境建设,培养能从事征信与信用评级的信用管理人才。

2.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群。围绕“海水良种选育-规模化海水健康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由水产养殖技术专业、食品加工技术专业、食品生物技术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环境工程技术五个专业组建专业群。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对接产业链中的海水良种选育-规模化海水健康养殖,服务海水养殖和海洋水产良种服务等上游产业;食品加工技术、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对接产业链中水产品精深加工环节,服务海洋水产品加工、海洋保健营养品制造、海洋生物酶制剂制造等下游产业;而食品营养与检测、环境工程技术对接产业链条三个环节外围的海洋检测技术服务、海洋环境治理、海洋生态修复等辅助产业。充分发挥国家级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联盟、山东省海洋与渔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山东省海洋与渔业职业教育集团三个平台作用,培养“爱渔业、精技术、懂经营”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3.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群。对接航空高端产业发展要求,依托陕西航空业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区位优势,组建以飞机机电设备维修、无人机应用技术2个航空领先专业群为龙头,航空服务、航空材料等专业相互支撑的专业群。发挥兼职教师、大师工作室、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作用,组建航空特色产业学院,深化校地融合、校企融合、军民融合,参照航空龙头企业岗位标准,将航空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引入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校企联合研制一批体现航空行业特色的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岗位实习标准、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高水平教学标准。

(五)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

1.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全面实施“159”高水平人才战略。“159高水平人才战略”即明确一个目标,启动五大行动,实施九大计划,旨在发挥政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完善“项目驱动、跨界合作、绩效考核”培养机制。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全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首批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研究项目各1项,6位教师作为专家组组长牵头国家职业教育本科类金融管理、大数据与财务管理、职业专科类金融服务与管理、金融科技应用、大数据与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6个专业标准修订工作。8名教师分别入选6个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部门和两个职业院校教学(教育)指导部门委员。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2021版)”中位列第11名。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入选浙江省高校教师教学示范中心。
金华2.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不断完善国家省校三级团队建设体系。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4个浙江省优秀教学团队,11个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养对象和27个校极优秀教学团队,积极发挥入选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201920202021年分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各3项,扩大二级学院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审、教师评价、绩效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入选全国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2021版)”中位列第3名,开展“专业群带头人说专业群”“双高建设专业发展画像”主题教研活动,强化专业群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对专业群发展整体情况和专业建设要素、内涵的精准把握,努力突破区位“虹吸效应”对院校师资发展的限制。

3.天津市职业大学:创新内培外引、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4%,拥有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级技能大师1人,全国技术能手13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1人、轻工行业“大国工匠”1人,机械工程实训中心主任李建国老师获评“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三位一体打造培养‘双师’校企团队共建发展‘双师’”入选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奠定了坚实的师资基础,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2021版)”中位列第2名。

(六)提升校企合作水平

1.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实体化运行产业学院。与行业领先企业成立阿里巴巴数字贸易学院、杭州联合普惠金融学院、同花顺智能投资学院、用友新道云财务学院、苏宁商贸学院、浙江国贸集团商学院、新华三人工智能学院、浙金文创产业学院,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行业企业特聘院长,制定产业学院管理办法。健全浙江金融职业教育集团“会员理事制+定期会议制”运行机制,优化“一校主体管理,多元融合协作”的运行模式。依托阿里巴巴国际站真实账号,“双导师”育人团队开展实战教学,全面实现打造虚拟组班教学、半年实体订单培养、半年学徒制培养的模式。全方位打造互联网新型实训基地,开发H5全栈实训室、更新智慧实训室,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实训基地,共同打造“云会计”代理记账中心实践训练营和信用工场,实施“岗课赛证”综合育人。

2.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建设双高特色项目。校企合作建设双高建设特色项目——智能制造工程中心2.0、全国机械行业和无锡地区职教政策、制度和标准研究平台。“苏锡常都市圈工业互联网公共实训基地”项目入选“十四五”教育强国工程储备院校清单。江苏省智能车间5G应用工程研究中心被认定为2020年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签署超1200万单体技术开发合同,评为江苏省科协“科技创新智库基地”。获评2020年度无锡市职业院校产业发展贡献突出单位,获评第一批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产教融合二期工程,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入选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获批省教育厅智能设计与生产产教融合集成平台,省发改委智能产线技术及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能产3.淄博职业学院:实施“双百”进校园行动。每学年从校外企事业单位选聘优秀企业家、工匠大师各100名,建立“企业家、工匠大师资源库”“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工匠大师工作室”,组织企业家、工匠大师为师生讲授应用性、实践性课程,传授企业文化和工艺技能,参与专业建设、师资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指导学生就业创业,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解决教学和实践脱节的问题,实现教学与岗位需求“零衔接”,为区域发展培育接地气的能工巧匠。同时,“双百”企业家、工匠大师与教师共建技术研究中心、组织协同创新中心和研发团队等,共同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形成创新型、实用型成果,助推校城融合发展。

(七)提升服务发展水平

1.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依托学校发展系统,打造服务发展品牌。学校发展系统以事业单位法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核心主体,以两个企业法人——杭州资信评估公司和浙江众诚资信评估公司与两个社会团体法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校友总会和浙江省金融教育基金会为支持两翼架构。通过主持金融、国际贸易、互联网金融、文秘等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国家、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输出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服务全国各地3763所学校的35万余名学生。依托浙江金院培训中心,开展中国银行杭州分行等新员工培训,开展高职院校教师数字金融应用能力提升等国培项目。2020年被中国证监会授牌全国高校首家国家级证券期货投资者教育基地,创新开展线上线下财经知识普及和投资者教育活动;201920202021年连续三年举办“黄炎培杯”全国大学生财富管理(投资理财)知识技能大赛。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校友总会、浙江省金融教育基金会开展帮困助学、奖优促学、奖教励先和助研扶教公益事业,被浙江省民政部门评为5A级社会组织和社会慈善组织。
江苏2.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学校实施“乡村振兴引路人”“脱贫攻坚领头雁”“产业技术带头人”培养三大工程,依托“全国高素质农民培育基地”“国家青年农场主培育基地”“省乡村振兴学院”等平台,面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等开展生产、经营管理、创新服务等能力提升培训。组建10支“兴村强企富农”专业服务团队,形成了“首席专家+推广专家+推广示范基地”递进式“三级推广”模式,通过“服务菜单+需求定制”结合、“一对一”农技服务精准开展“一村一品、一企一业、一镇一特”工作。学校入选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当选长三角地区草坪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单位,牵头成立江苏省草莓产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联盟,成立江苏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农博园成为学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窗口和知名品牌。
常州3.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聚焦工业互联,彰显常信贡献。学校联合常州市科教城、常州天正发展有限公司、复旦大学技术研发团队,共同组建常州市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发展。参与起草的首个面向工业物联网系统的国家标准GB/T 386192020《工业物联网数据采集结构化描述规范》于2020428日正式发布。长三角基础制造业一体化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嵌入式边缘采集模组机载状态下通信能力的检验检测方法与装备研发、工业互联网资源池、向云制造的工业互联网产学研创综合平台、中小企业工业互联网创新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工业大数据与工业智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多个平台项目落地实施。

(八)提升学校治理水平

1.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完善治理体系,建设高品质幸福金院。深化“最多跑一次”、数字化改革,健全以事业单位法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主体,以企业法人——杭州资信评估公司、浙江金苑培训中心和两个5A级社会团体法人组织——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校友总会、浙江省金融教育基金会为支持两翼的学校发展系统。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规范运行30余年,学生千日成长、教师千万培养、校企合作千花盛开“三千工程”持续深入,青年教师培养成长金翅膀、中年教师稳定发展金台阶、老年教师幸福安康金色降落伞“三金机制”不断完善,教师、学生、校友发展共同体已具雏形,进一步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使命,激发学生成长成才动力,彰显校友的责任担当与作为。2019年以双第二名成绩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和学生管理50强,“就业文化节”入选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典型案例。
黄河2.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智慧树”生态体系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学校积极探索现代化治理领域新变革,在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学工、智慧安防、智慧体育、智慧餐厅、智慧生活等多场景智能感知应用方面初具规模。以智能化校园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打造业务服务体系、构建数据治理体系、构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打造智能学习体系、构建师生信息化素养提升体系等“七大体系”为依托,构建具有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智慧树”生态体系,全面提升学校现代化治理能力。2021年,学校蝉联“全国文明单位”,入选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八部委发布的首批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特色基地高校,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高校。
河北3.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发挥改革试点优势,提升院校治理水平。学校充分发挥全国党建工作示范校、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高校、高标准建设职业本科学校等优势,推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学生社区建设,牵头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实体化运作机制,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对照《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等要求,系统开展全员培训,推动教师干部转变职业本科教育语态、时态、心态,提前谋划、科学应对本科生与专科生混合,对将来就业市场的未知等职业本科学校面临的更为复杂的治理格局,从学生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考核评价等方面诊断改进。

(九)提升信息化水平

1.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院“智慧大脑”支撑教学数字化教学与智能化管理。推进数字化改革,整合校内外“教学数据、业务数据、行为数据、传感数据、日志数据、网络数据”六大类系统数据,搭建“教师发展、学生学情、课堂教学、学生安全、内部控制、网信安全”等大数据分析评估模型,创新探索构建学校人才培养、校园治理、校园生活的精准评价、预警、反馈体系,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校园“教学过程、场所管理、校内消费、校园活动、校园安防”等场景的应用,建立满足“一网、一门、一次”要求的“一站式”校务服务大厅和校务服务网。2021年数字化教学资源成果入选中央电化教育馆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成果案例,入选浙江省高校智慧思政特色应用试点单位和应用场景建设单位。
重庆2.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智慧校园创新中心提升组织效能,服务师生发展。对接重庆市产业发展,建设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智能制造等8个专业集群。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建设重电-华为智慧创新中心,形成“一网、一中心、一平台、N应用、一管理”模式,助力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和创新孵化。基于高精准电子地图、监控画面的综合监视、统计数据的实时呈现等技术的大数据可视化提升组织决策能力、整合优化信息资源和服务,同时,师生在实际的可视化制作中,适应行业规则与标准,精进技能水平,服务行业发展。
长沙3.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搭建网络教学及实习管理平台。学校创建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成为国家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云平台,通过搭建学校岗位实习管理空间、专业指导教师空间、企业指导教师空间、学生个人空间,构成一个四环联动、多向沟通的网络教学及管理平台,实现了校企双导师对实习学生教育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跟踪,破解了学生岗位实习“放养”的瓶颈。在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和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十)提升国际化水平

1.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深化“专业+语言+国别”国际化应用人才培养。推进“强中文+拓技能+融文化”的留学生教育教学模式创新,输出互联网金融、国际金融专业标准及《国际结算操作》等4项课程标准,与马来西亚企业合作共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数字国际贸易学院(马来西亚)。校企共建浙金院·华立丝路学院等4个丝路学院,为华立集团海外员工开展财税专题培训;开发互联网金融支付、人工智能等专业培训课程,面向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开展职业教育专项培训。牵头召开中国(浙江)-捷克智库论坛、2021职业教育高质量“走出去”品牌建设研讨会。捷克研究中心获评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高水平建设单位、浙江省重点培育智库,以中、英、捷三语公开出版《“一带一路”框架下浙江与捷克经贸合作发展报告》,《“专业+语言+国别”的高职商贸类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获2021年浙江省教学成果奖高职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深圳2.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构建新时代高职国际交流平台,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深圳模式”。2019年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创新中心项目评估,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共同组建管理世界职业院校与技术大学联盟教师专业发展委员会,世界职技院校联盟(WFCP)教师发展中心在学校设立,与教科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中国深圳)联合发起设立国际网络教育学院(IIOE),助力提升发展中国家伙伴院校教师ICT能力的在线实训平台。持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特色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在德国设立深职院——巴登符腾堡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职业教育培训与研究中心;主办“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为共同构建人类技能共同体贡献深职力量。

3.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打造职教国际化道路上的“宁波名片”。作为商务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援外培训基地”,学校构建“政校企协同”的援外培训机制,已承办100多期发展中国家港口管理、汽车产业、职教管理等研修班,累计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训产业官员、职教官员和教师近3000人。作为教育部5所“悉尼协议”认证试点院校之一,在9个专业试点探索国际认可且具中国特色的专业建设质量标准。首开浙江省高职院校海外办学先河,在贝宁创办中非(贝宁)职业教育学院,开设了电子技术应用、物流和电子商务等与当地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课程。与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宁波市教育局共建“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开展“一带一路”援建项目相关课程建设、教学模式研究和教学标准研发,积极承接商务部、国家合作发展署、世界银行等的援建项目,已派出教师和管理人员60余人次赴贝宁、斯里兰卡、缅甸、卢旺达、孟加拉国、老挝等国授课调研,在“一带一路”传播“中国职教好声音”。

作者简介:陈正江(1977-),男,山西临汾人,研究员,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政策、院校研究。

来源:《开发区职教发展研究》2022年第四期